十惡者,一殺生、二偷盜、三邪淫、四妄言、五兩舌、六惡口、七綺語、八慳貪、九瞋恚、十邪見也。
上品者,或所對境增上,或煩惱心增上,或所作事增上。
所對境增上者,如弒父母師僧、盜三寶常住物、淫淨戒人及至親、欺誑君父師長等。
煩惱心增上者,如極重瞋纏、猛利貪纏等。
所作事增上者,如數數殺生、數數偷盜、乃至數數邪見,日積月累,曾不改悔等。以要言之,純從分別見惑所發惡業,名為上品十惡,故是地獄因也。
(那那)則邪見增盛,撥無因果,故入十方阿鼻地獄,百千萬劫,難得出期。
(那謨)則見思方盛,惡業必多。
(謨謨)則習染旣濃,亦多惡業,故皆入無間獄,壽一大劫。
(那阿)、(謨阿)及(阿阿),則雖有大惡,猶有世間微善。故於地獄之中,偶得涼風、溫風等暫時小樂,名為有間地獄,壽亦略減。
(阿彌)至(謨佛)皆不行者,邪見十惡之人,多不能修戒定慧故。
(阿佛)則仗佛慈力,生其施善,然惑業方強,未能卽階無漏,故僅轉為世福。
(彌佛)則仗佛慈力,生其戒善,然惑業方強,未能得,故僅獲聞正法。現見世間極惡之人,偶來聽法,卽種善根,消滅重罪。誠證非一,不可具述也。
(陀佛)則仗佛慈力,生其定善,故能頓離惡業。結立壇儀,六時行道,求佛滅罪,名取相懺。
(佛佛)則仗佛慈力,生其慧善,故於臨命終時,雖復苦逼,不遑念佛法身功德相好,猶能依善友教﹑一心稱佛名號,卽得下品下生。具如《十六觀經》所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