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BETA漢文大藏經:《選佛譜》卷第五

〇第十 藏教位次門(凡十六位)

譜曰:
藏教,謂經、律、論三藏教也。大小兩乘,俱有三藏。而大乘經律論,不同聲聞藏之條然各別,故今獨指詮偏真者,名為三藏教也。
問:何不名小乘教耶?
答:雖則正為聲聞人說,於中亦明十二因緣、事六度等,具三乘法,不可偏名為小乘也。
經,名修多羅藏,如《四阿含》等,直詮戒、定、慧三學。
律,名毗柰耶藏,如《四分律》、《五分律》、《根本》、《僧祇》、《十誦》、《善見》、《戒因緣》、《毗尼母》等,正詮增上戒學,亦詮增上定學。
論,名阿毗曇藏,如《大毗婆沙論》,及《俱舍論》等,亦詮增上定學,正詮增上慧學也。
此教具有三乘位次,小乘十一,中乘唯一,大乘有四。發心不同,證果亦異,而同修析觀、同斷見思、同出三界、同證偏真,楊葉止啼,化城暫息耳。

1.五停心

譜曰:
五停心者,一多貪眾生,用不淨觀,如九想、八背捨等。
二多瞋眾生,用慈悲觀,如四無量心等。
三愚癡眾生,用因緣觀,謂觀十二緣生,能破撥無因果,及斷常等諸迷倒故。
四著我眾生,用析界觀,謂觀此身唯是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六界所成,實無我我所故。有云:「多障眾生,用念佛觀。」謂念牟尼十號功德,以除罪障,如八念中念佛觀等。
五散亂眾生,用數息觀,如六妙門等。
以要言之,於此五法之中,隨用一法止住心過,令得調停,然後堪修念處正觀,故名五停心觀也。
  (那那)等三,煩惱旣強,必犯諸過,故須作法。(阿阿)等六,心旣漸調,故階賢位。
(那佛)則雖未斷見,已鄰發真。(謨佛)則已得發真,猶存思惑。
(阿佛)則進階修道。(彌佛)則轉入衍門。(陀佛)則次第先見於空。(佛佛)則迴入如來願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