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BETA漢文大藏經:《選佛譜》卷第四

〇第八 增上定學門(凡十三位)

譜曰:
學佛之人,若欲成就一切功德,若欲發生無漏智慧,必藉禪定之力。故次戒學,須明定學,禪定徧攝三乘一乘。若因若果諸法,罄無不盡,故名增上也。是中次第,前文已明,故不復出。

1.六妙門禪

譜曰:
六妙門者:一數、二隨、三止、四觀、五還、六淨也。妙名涅槃,此法能通至涅槃,故名妙門。 修數者。調和氣息,不澀不滑,安詳徐數,從一至十。攝心在數,不令馳散也。 修隨者。覺心任運,從一至十,不加功力,心息自住。息旣虛凝,心相漸細,患數為麤,意不欲數。應捨數法,一心依隨息之出入,心住息緣,無分散意也。 修止者。心旣漸息,覺息長短徧身,入出息任運相依,意慮怡然凝靜,覺隨為麤(粗)。應當捨隨修止,制心息諸緣慮,不念數隨,凝靜其心也。 修觀者。自覺身心泯然入定,不見內外相貌,定法持心,任運不動,應作是念:「今此三昧,雖復寂靜,而無慧方便,不能破壞生死。」於定心中,以心眼諦觀此身中細微入出息想,如空中風。皮筋骨肉三十六物,如芭蕉不實。內外不淨,甚可厭惡。復觀定中喜樂等受,悉有破壞之相,是苦非樂。又觀定中心識,無常生滅,剎那不住,無可著處。復觀定中善惡等法,悉屬因緣,皆無自性。如是觀時,能破四倒,不得人我,定何所依也。 修還者。如是觀時,覺息入出徧諸毛孔,心眼開明,徹見內三十六物及諸蟲戶。內外不淨,眾苦逼迫,剎那變易,一切悉無自性。心生悲喜,無所依倚,得四念處,破四顛倒。爾時觀解旣發,心緣觀境,分別破析,覺念流動,非真實道。應當捨觀修還,旣知觀從心發,若隨析境,不會本源。卽須返觀此心,從何而生?為從觀心生耶?為從非觀心生耶?若從觀心生,則先已有觀,今實不爾,所以者何?數隨止三法中,未有觀故。若從非觀心生,則非觀心為滅生?為不滅生?若不滅生,卽二心並。若是滅,法已謝,不能生現在。若言亦滅亦不滅生,乃至非滅非不滅生,皆不可得。當知觀心本自不生,不生故不有,不有故卽空,空無觀心。若無觀心,豈有觀境?境智雙忘,還源之要也。 修淨者。若心慧開發,不加功力,任運自能破析,返本還源。當知若離境智,欲歸無境智,則不離境智縛,以心隨二邊故。爾時應須捨還,安心淨道,知色淨故。不起妄想分別,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。息妄想垢,息分別,息取我垢。舉要言之,若能心如本淨,名為修淨。亦不得能所修,及淨不淨,是名修淨。作是修時,豁然心慧相應,無礙方便,任運開發,三昧正受,心無依倚,或得五方便相似無漏慧發(一別總相念處、二煖、三頂、四忍、五世第一),或得苦法忍,乃至九無礙道等,三乘真無漏慧發也。 (那那)兜率等者,修而未成,隨善根力及禪定力,生欲色天,以其亦世間故。(阿阿)十六特勝等者,隨次第門漸增進故。(那佛)、(謨佛)煖頂位者,發相似無漏慧,未斷惑故。(阿佛)初果者,生滅門中,創發真無漏慧故。(彌佛)見地者,無生門中,創發真無漏慧故。(陀佛)初發心住者,發大乘相似無漏慧故。(佛佛)圓十信者,六妙門卽能具一切佛法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