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BETA漢文大藏經:《選佛譜》卷第四

〇第八 增上定學門

2.十六特勝

譜曰:
十六特勝者:一知息入,二知息出,三知息長短,四知息徧身,五除諸身行,六受喜,七受樂,八受諸心行,九心作喜,十心作攝,十一心作解脫,十二觀無常,十三觀出散,十四觀離欲,十五觀滅,十六觀棄捨。 此十六法,亦名阿那波那念。(此翻遣來遣去)言特勝者,從因緣得名,如外道等,並能修得四禪四空,而無對治觀行,故不出生死。此十六法,有定有觀,具足諸禪,能發無漏,故名特勝也。 若以十六法橫對四念處,每念處有四法,共成十六,此易可知。今約豎對三界,以明修證之相。 一、知息入。 二、知息出者,對代數息也。行者調息緜緜,一心依隨於息。息入時,知從鼻端入至臍。息出時,知從臍出至鼻。如是一心照息,依隨不亂。爾時知息粗細之相,知風喘氣為粗,息相為細,粗卽調之令細。如守門人,知人出入,亦知好人惡人,知好則進,知惡則遮。復知輕重、滑澀、冷煖、久近。復知因入出息,則有一切眾苦煩惱,生死往來,輪轉不息,心知驚畏。若闇心數息,無有觀行,正修證時,多生愛見慢等諸煩惱病。(愛者,愛著此數息。見者,謂見我能數。慢者,謂我能數,以此慢他。)今隨息時,卽知此息無常,命依於息,以息為命。一息不還,卽便無命。知息無常,卽不生愛。知息非我,卽不生見。悟無常,卽不生慢。此則從初方便,已能破諸結使,不同數息。以一心依息,令心不散,得入禪定,故名亦愛。覺悟無常,故名亦策。與定相應,名亦有漏。觀行不著,名亦無漏也。 三、知息長短者,對欲界定也。外凡證欲界定時,都不覺知息中相貌。今此中初得定時,卽覺息中長短之相,覺悟無常,轉更分明。證欲界定,故名亦愛。觀行覺無常,故名亦策也。 四、知息徧身者,對未到地定也。凡外證未到地,直覺身相泯然如虛空。爾時實有身息,但以眼不開故,不覺不見。今特勝中發未到地時,亦泯然入定。卽覺漸漸有身如雲影,覺出入息徧身毛孔,亦知息長短相等。見息入無積聚,出無分散,無常生滅,覺身空假不實,亦知生滅剎那不住。三事和合,故有定生。三事旣空,則定無依。知空亦空,於空不著,亦愛亦策。如前說也。 五、除諸身行者,對初禪覺觀支也。言身行者,欲界身中,發得初禪,則色界四大造色,觸欲界身。欲界身,根生識,覺此色觸,二界色相依共住,故名為身。身卽覺支,從此身分生觀,知身中之法有所造作,故名身行,身行卽是觀支。言除者,因覺息徧身,發得初禪,心眼開明,見身三十六物臭穢可惡。爾時卽知三十六物由四大有,頭等六分,一一非身。四大之中,各各非身,此卽是除欲界身也。又於欲界身中,求色界四大不可得,名除初禪身。所以者何?若言有色界造色者,為從外來?為從內出?為在中間住?如是觀時,畢竟不可得,但以顛倒憶想故。言受色界觸,諦觀不得,卽是除初禪身。身除故,身行卽滅也。 六、受喜者,對破初禪喜支也。根本禪中喜支,從隱沒有垢覺觀後生,旣無觀慧照了,多生煩惱,故不應受。今於淨禪覺觀支中生喜,以有觀行破析,達覺觀性空,則所生喜亦空。於喜不著,無諸過罪,故說受喜。如阿羅漢不著一切供養,故名應供也。 七、受樂者,對破初禪樂支也。根本禪無觀慧,樂中多染,故不應受。今知樂性空,不著,故無過罪,說受樂也。 八、受諸心行者,對破初禪一心支。若根本禪入一心時,心生染著,故不應受。今知此一心,虛誑不實,一心非心,卽不取著。旣無過罪,卽是三昧正受,故說受諸心行也。 九、心作喜者,對二禪內淨喜也。根本二禪喜,從內淨發,以無智慧照了,多生受著。今觀此喜,卽知虛誑,不生受著,名喜覺分。從正觀心,生真法喜,故名心作喜也。 十、心作攝者,對二禪一心支也。二禪喜動。今返觀喜性,旣知空寂,畢竟定心不亂,不隨喜動也。 十一、心作解脫者,對破三禪樂也。三禪有徧身之樂。凡夫得之,多生愛縛,不得解脫。今以觀慧破析,知此樂從因緣生,空無自性,虛誑不實。觀樂不著,心得自在也。 十二、觀無常者,對破四禪不動也。三禪為樂所動,故四禪名不動定。凡夫得此,多生常想,心生愛取。今觀此定生滅代謝,三相所遷,知是破壞不安之相也。 十三、觀出散者,對破空處也。出者,出離色界。散者,散三種色。又出離色界,心依虛空,消散自在,不為色法所縛,故名出散。凡夫得此,謂是真空安隱,心生取著。今觀虛空處定,知是四陰和合而有,無自性,不可取,所以者何?若言有出散者,為虛空是出散?為心是出散?若心是出散者,過去心已謝,未來心未生,現在心不住,何能出耶?若空是出散者,無知之法,有何出散?旣不得空定,則心無受著也。 十四、觀離欲者,對識處也。一切愛著外境,皆名為欲。從欲界乃至空處,皆是心外之境。若虛空為外境,識來領受此空,卽以空為所欲。今識處定緣於內識,離外空欲,故名離欲。凡夫得此,無慧眼照了,謂言心與識法相應,真實安隱,卽生染著。今以觀慧破析,知三世識,皆不與現在心相應。故此識定,但有名字,虛誑不實也。 十五、觀滅者,對無所有處也。此定緣無為法塵,心與無為相應,對無為法塵,發少分識。凡夫謂為心滅,深生愛著,為其所縛。今觀此少識,亦有四陰和合,無常無我虛誑不實,譬如糞穢,多少俱臭,不染著也。 十六、觀棄捨者,對非想非非想也。非非想,是兩捨之對治,從初禪來,但有偏捨,無有兩捨。今此定雙捨有無,又是捨中之極,故名棄捨。凡夫得此,謂為涅槃,無有觀慧覺了,不能捨離。今知此定,亦是四陰、二入(意入、法入。)、三界(意界、法界、意識界)及十種細心所等(觸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、欲、解、念、定、慧)和合所成。無常苦空無我,虛誑不實,不應計為涅槃,旣知空寂,卽不受著也。行者爾時深觀棄捨,旣便得悟三乘涅槃,然未必須皆具十六,或得三二特勝,卽便發悟,亦有利根,初隨息時覺悟無常,卽發無漏,由其從初俱發根本定故,名亦有漏。於中觀慧破析不著,名亦無漏。一往勝六妙門也。